瓷都青年说:用陶瓷,和世界对话
2025-09-08 14:50| 阅读1.0万
来源:大江新闻

2025821晨光微熹,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三十余名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整装集结。在省级媒体记者与学院导师联合带队下,这支队伍启程奔赴“瓷都”景德镇,开展为期八天的“赣鄱文化传播”新闻实践。他们以陶瓷这一千年文化符号为切入点,深入瓷都腹地,尝试以多形态新闻内容与融媒体产品矩阵,塑造“历史与创新交融”的瓷都新形象,探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与叙事可能。

 

触摸千年窑火:在技艺与坚守中感知文化温度

江财MJC“赣鄱文化传播”实践团先后走访多位国家级、省级陶艺非遗传承人和陶艺大师,并调研多家陶瓷企业,包括宁封窑、皇窑、陶溪川文创园区、三宝国际陶艺村等新兴业态。这一路,不仅是陶瓷制作过程的亲历,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深度对话。

image.pngimage.png


在景德镇某陶瓷生产基地,拉坯机匀速转动,泥水轻溅。二十岁出头的拉坯师傅小刘正全神贯注地用手勾勒泥坯的弧线。他动作娴熟沉稳,与机器、泥土之间仿佛有无声的默契。“我17岁开始学拉坯,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他一边调整转盘速度一边说,“拉坯要心手合一,就像你们做新闻,也要真情实感。”这番话让队员们会心一笑。

824日,团队采访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传承人李文跃。他创立的“粉墨彩瓷”装饰风格独具一格,曾赴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举办个展。在他的工作室,李大师一边绘制粉彩瓷,一边娓娓道来:“陶瓷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语言,每一个纹样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哲学和审美。”

队员饶正感慨:“李大师让我明白,国际传播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把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世界能读懂的表达。”

 

image.pngimage.png


采访万如辉大师时,这位以古彩绘制见长的艺术家亲切地聊起自己的陶瓷入门经历:“主要是小时候耳濡目染,父亲画画,我就在旁边玩泥巴、捏小动物,后来开始在破胚上涂鸦……”交谈间隙,万老师的儿子正安静地坐在房间里给陶瓷上色。“我仿佛看见,时光绕过一代人的肩膀,又轻轻落在下一代手上,”队员张娜动情地回忆。


image.png


在一家环保型高新技术陶瓷企业,队员们了解到“废瓷利用工业配方”技术,将废弃碎瓷转化为精美的陶瓷首饰。队员佳宝感叹:“这些珠宝级陶瓷竟源自本可能被丢弃的碎瓷片,让我既震惊又感动。”

走访四家陶瓷企业后,队员倩雯在手记中写道:“我既触摸到陶瓷手工的温度与时间沉淀,也见证传统文化在当代抽枝发芽。它们并非对立,而是同一文化脉络的双生表达。


image.pngimage.png


走进总书记考察的文化地标:陶阳里的历史回响

827日,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由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明清窑作群等组成,是202310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景德镇时的重要一站。


image.pngimage.png


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孙立新在御窑遗址前动情地回忆:总书记高度赞赏陶瓷非遗传承人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孙大师为队员们阐释陶瓷从盛器礼器的文化演变,并邀请大家共同在陶碗坯上创作顽童戏竹图,寥寥数笔尽显青花勾勒功力。

 

image.pngimage.png


行走在修旧如旧的明清窑作群,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瓷都千年脉动。队员星萱说:站在总书记站立的地方,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变通,我们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国际传播的意义。

 

对话“洋景漂”:陶瓷是一种世界语言

 

近年来,景德镇通过陶溪川、三宝国际陶艺村等创新业态,吸引全球青年创客,形成“传统工艺+现代设计+数字科技”的多元生态。

image.pngimage.png


英国拉文斯伯恩艺术学院教授Peter Beard是景德镇“候鸟计划”新入驻的陶艺家,他的作品在英国和海外多家博物馆、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中展出。采访中,他坦言陶瓷是他的“挚爱”:“每次开窑见到成品釉面,都令人心跳加速。”他尝试从中国文化提取灵感,将书法线条延伸为图案。“陶瓷让我找到了与中国对话的方式,”他说。他鼓励人们来景德镇亲身体验,“触摸、敲击、聆听陶瓷的声音,这些体验本身就是艺术。”

image.pngimage.png


土耳其留学生迪兰目前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正专注博士毕业创作。她感叹:“景德镇太方便了!做陶瓷所需的一切材料、瓷窑和人员这里都能找到。陶瓷让我们超越语言障碍。”


image.pngimage.png


队员晓萱在连续采访多位“洋景漂”后感慨:“与他们面对面畅聊,听他们感知和理解中华文化,让我受益匪浅。透过他们新鲜而真挚的视角,我重新认识了景德镇——不仅是历史沉淀,更是充满温度、活力与创造力的艺术现场。”“第一次用英文采访难免紧张,但他们的热情友好让我放松下来。几场采访后,我的英文水平也提升了,不再怯场,”她笑着说。

带队媒体老师指出,“洋景漂”是景德镇特有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环境是训练国际传播的真实场域,“同学们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建立共情。”

 

探访融媒前沿:文化传播的“瓷都新路”

825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与国际传播中心。该中心以“瓷都”文化为根基,通过流程再造与平台聚合,构建集内容生产、传播与服务为一体的融合模式,孵化出多个本土文化IP

image.png


在指挥大厅,巨型电子屏实时显示各平台用户互动数据。中心副主任陈主任介绍:“我们持续分析不同地区用户对景德镇内容的关注热点,动态调整传播策略。例如,近期传统匠人手作陶瓷的短视频反响热烈。”

image.pngimage.png


座谈环节,中心领导与师生围绕文化IP孵化、融媒叙事创新、国际传播效能等展开讨论。针对“传统文化如何触达海外Z世代”等问题,负责人结合案例解析了从内容定位到平台策略的一体化思路,强调“情感共鸣+文化辨识度”是实现国际传播的关键。新闻系主任林丽老师感慨:“真正的国际传播远非简单翻译,而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内容再创造。这次参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业界视角。

 

街区与市井:传播来自真实的生活

 

夜幕降临,陶溪川夜市逐渐喧闹起来。红砖厂房和高耸烟囱成为年轻人打卡地。某品牌概念店中的“粉色教堂”视觉主题充满现代张力,陶瓷融入艺术装置与家居设计,焕发当代气息。一名运营员工介绍:“这里不仅是销售平台,更是融合创作、展示与交易的文化IP运营平台。”他们借助大数据捕捉消费趋势,推动产学研协同,通过市集、展览让陶瓷文化“潮”起来。

image.pngimage.png


在夜市,年轻陶艺者摆出作品,与各地游客热烈交谈。队员张娜记录下一幕:一位年轻创业者用手机直播介绍柴烧杯子的制作工艺,分享创作灵感与创业历程。“原来传播可以这样自然发生,”张娜说,“它藏在生活细节中,让我体会到陶瓷文化的新生机。”

 

 

尾声:传播之路,刚刚启程

 

828日下午,实践团搭乘返程高铁。车厢里,同学们仍在热烈讨论见闻与收获。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课。“它不仅为我积累了大量素材,更让我触摸到景德镇的‘魂’——老匠人的执着、年轻创作者的活力、传统与潮流碰撞的可能,”队员雨柔言语中满是收获与自豪。

 

“这次实践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做好国际传播,首先要深入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故事。陶瓷如此,其他文化也一样,”江财MJC硕士点负责人罗书俊教授总结。“我们以提升学生融合新闻制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由学院导师与江西日报社资深记者共同指导。希望以景德镇为中心,依托江西非遗、陶瓷、乡村旅游等资源,培养能运用新媒体探索文化出海的实战型人才,回应媒体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窑火千年不熄,传播生生不息。这群年轻的新闻传播学子,在这个夏天克服高温,在千年瓷都完成从文化感知到传播实践的蜕变。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素材与稿件,更是一份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的初心与能力。

 

据悉,本次实践成果将通过多个海内外社交平台发布,以青年视角向世界讲述景德镇故事、江西故事、中国故事。/王妤彬 李玉冰 饶倩雯 图/朱真争)


编辑:

审核:

评论·1
🌸🌸🌸
来自江西萍乡9月10日 23:57
用陶瓷和世界对话
查看更多神评论
新闻推荐

日本“苹果病”大爆发!早期症状类似于感冒

14 分钟前
浏览量5571

17级!超强台风“桦加沙”预计明日登陆广东

28 分钟前
浏览量9370
评论数1

“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劳动争议案今天一审开庭

36 分钟前
浏览量8737

“鸭脖大王”绝味食品停牌

1 小时前
浏览量6254

原创鄱阳湖50余只彩鹮带娃北迁

1 小时前
浏览量5101

原创农民剧团亮相江西艺术节

1 小时前
浏览量3653

原创一吐为快|公交进校园是多赢之举

1 小时前
浏览量1.0万
评论数1

重庆男子上山采菌正面遇黑熊袭击,当事人:小腿被咬

1 小时前
浏览量7888

原创风起赣鄱 乘势而飞

1 小时前
浏览量8414
评论数1

国庆中秋长假多景区推出优惠政策,出游意愿比去年增加三成

1 小时前
浏览量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