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报道:“守护绿水青山,既是科研责任,更是时代使命。”这份理念,深深植根于井冈山大学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负责人、校党委书记罗旭彪心中。这支团队深耕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20载,以技术创新为刃攻坚环境难题,用科技为生态保护筑起坚固防线,日前入选了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罗旭彪团队利用环境因子可控式柱状光生物反应器促进稀土中微藻原位培养 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工业快速发展中,重金属废水曾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传统技术要么难除污彻底,要么无法回收资源,治污与效益难以兼顾。
“治污不能只做‘减法’,更要让污染物变废为宝。”团队锚定这一核心矛盾,开启科研攻关。
无数日夜,他们围绕重金属分离回收反复调试参数、优化路径,最终提出“印迹空腔强化分离”新原理,这个原理如同为吸附材料打造专属卡槽,精准捕捉重金属离子。首创“重金属污染物靶向分离回收”技术,像给重金属离子装了精准导航,不但能以99.5%纯度从废水中回收重金属,还将处理成本降低40%,实现治污与资源循环双赢。
2020年,该技术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依托这个技术建成的世界首个重金属选择性回收示范工程,更如环保卫士驻守长江畔,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牢关键技术屏障。
解决了常规重金属废水难题后,团队又盯上了行业公认的“硬骨头”——强酸性重金属废液处理。
强酸会破坏常规吸附材料,导致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不少企业只能“望液兴叹”。团队科研人员创造性构建“强酸体系下位点局域弱酸性环境调控”新方法,研发出三维炭质多孔无机骨架等吸附材料。这些材料像不畏强酸的“生态勇士”,能在强腐蚀性废液中稳定高效工作。
这项技术已应用于福建某地日处理100立方米的高浓度酸性含铬废液资源化工程。曾经的废水变身为可循环资源,既为企业带来显著效益,还给全球酸性废液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科研要跟着国家需求走、盯着行业痛点干。”罗旭彪常对团队成员说。攻克废水难题后,他们又将目光投向固废中重金属回收。重金属相关行业普遍面临回收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难以资源化。
团队通过“界面化学势调控释放”“杂质分组去除”等新原理,发明尾渣强化定向浸出稀土元素的方法;还开发晶习诱导高效除杂技术,创建分组除杂与多级分馏纯化新技术。截至目前,这套工艺已累计回收产品8万吨,不仅实现固废中重金属高值化利用,还开创了“盈利型资源化回收”新模式,让垃圾变成宝藏。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退役锂电池回收又成生态难点。传统回收流程带电破碎风险高、组分分选低效、再生性能差,且能耗居高不下。团队迅速切入这一领域,经过持续攻关,他们研发的技术不仅大幅提升退役锂电池回收效率,还有效降低处理成本和环境负荷,为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团队成员邹小明告诉记者:“罗书记总叮嘱我们要扎根产业一线找科研问题,鼓励大家敢闯技术‘无人区’,还带领我们学习国内外前沿成果,帮大家拉近与顶尖科学家的距离。”这也正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动力。



作为扎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教师团队,他们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与环保初心紧密结合,以井冈山精神淬炼守护生态的信念,让红色基因与绿色使命在科研攻坚中同频共振。“未来,我们还要继续以科技为笔,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新篇章。”罗旭彪如是说。(本文均由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审签:陈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