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动人交响:一场赛事背后的文明思考
2025-09-23 11:30 | 8k+阅读

刚过去的周末,我回了一趟莲花老家,不论是与老母亲闲聊,还是与朋友谈天说地,都聊到一件事,那就是9月19日上周五在莲花举办的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

对话之间,听到的既有官方组织赛事的点滴,也有民间对这次比赛的反映。有人直言“福地莲花”天公作美,国际赛事遇上好天气;也有人赞叹,骑行健儿“太快了”,如风掠过田野;还有人感慨,为保障赛事临时交通管制带来的不便终究短暂,而一场赛事却让世界看到了大美莲花……期待、兴奋、文明、空巷,一个个关键词在人们口中流转的,正是这片土地悄然苏醒的文明自觉。车轮滚过乡路,不仅丈量了这颗赣西明珠的自然之美,也映照出秩序与包容的温度。

当世界目光短暂停留,留下长久的叩问——这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面映照当代中国县域发展的镜子,折射出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

 

 

1.生态画卷:快与慢的发展辩证

虽然我未曾回老家亲历这场赛事,但通过直播依然能够感受到家乡的美。

作为一名莲花人,对这片红土地的角角落落都无比熟悉,那蜿蜒的319国道曾印下多少晨耕暮归、飞奔戏耍的足迹,如今却被车轮划出新的韵律。

上午9时,发令枪响,百余名选手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无人机拍摄的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通过互联网直播实时传送给全世界。科技与自然在这一刻完美交融,构成了一幅现代文明的生动图景。

无人机镜头下的莲花县,是一幅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生态画卷:绕城经过城南时,栾树花开正艳,橙红点缀着秋日的绿意;出城往北时垒里冲笔直的水杉林如列队迎宾,挺拔而肃穆;穿行田畴间,金黄稻田在晨光中泛着微光,红屋顶小楼错落点缀其间,连绵的青山如黛,蜿蜒的乡道似丝带轻绕其间……骑行者穿行于山水之间,车轮碾过的不仅是丰收的节拍,也是乡村振兴的脉动。难怪比赛解说在直播间感慨:“莲花的生态真好!如果不来莲花来看比赛,仅是来看看莲花的山水和那些红房子,也是美的。”

曾几何时,莲花人靠山吃山,靠着优质的无烟煤谋生,坊楼、南岭等地到处都是一个个小煤窑,给座座青山留下道道“疤痕”。而今,煤尘封进记忆,绿意重回山峦。昔日矿车轰鸣的山谷,如今回荡着骑行者的喘息与观众的欢呼。这场赛事不只是一次体育盛事,更是一场生态转型的宣言。莲花以赛道为笔,以山水为纸,书写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动能”的跨越。

担任解说的主持人为莲花生态好的背后是什么?我想,是莲花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种坚守需要远见,更需要抵抗短期利益的诱惑更引人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我想,真正的发展或许是快与慢的辩证,是发展与保护的共谋,是繁华与静谧的共生。

 

2.组织之力:个人与集体的社会行动

 

 

19日中午12时20分许,比赛颁奖结束,画上一个圆满句号。我给参与组织这场赛事的好友发去信息:“圆满结束,恰里苦!”他回复两个笑脸表情和四个字:“一个通宵”。

其实,早在赛前一周左右,好友就来昌参加这场赛事的筹备会议。攀谈之间,他告诉我,这场自行车赛莲花站全程120公里,仅是志愿者就有三四千人。

有教育系统的朋友参加了这场赛事的志愿者服务。根据要求,他们必须在早晨6点半之前到达指定点位,确保赛道沿线每个关键位置都有人值守。生怕自己迟到或耽误,这位朋友用手机设了5个闹钟。

我通过直播屏幕上的路线图看到,除了县城绕行段,赛道还沿319国道、路坊线和322国道贯穿了南岭、坊楼、闪石、路口、良坊等多个乡镇。我从外围了解到,志愿者队伍分成了七大片区14路段,每个路段再分设若干小组,网格化的管理确保了赛事的有序进行。每一个路口都有专人值守,每一段路程都有补给与救援待命。

农村家庭,谁家不养点鸡鸭狗,可比赛那天,沿线农户自发圈好家禽,生怕影响赛道。再通过直播画面能看到,疾驰的队伍经过时,几乎所有的志愿者都头戴草帽、背对着赛道、手握一根小竹竿站立。赛后,好友告知,其实比赛时,所有志愿者都通过直播在关注赛事,在比赛队伍抵达相关点位前,不仅清理好了所负责的路段安全,拿根竹竿就是生怕突然窜出个什么牲畜,可以及时阻止。

不论是极速向前的赛车手,还是通过直播观看赛事的观众,都看不清那一个个背对赛道的背影。那些背影或许并不高大,却撑起了赛事最坚实的屏障。他们用沉默的坚守诠释了责任的意义,以草帽下的汗水回应着对家乡的热爱。

我未曾在比赛现场采访过任何一名志愿者,但他们的身影早已刻在赛道的每一寸土地上。作为志愿者的朋友说得好,不论是沿途的每名老百姓,还是比赛的志愿者,每个人考虑的都是不能‘跌国际股’。跌股是莲花方言,说的是丢脸、出丑的意思。国际赛事无小事。通过这场赛事可以看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每个莲花人都选择将小我融入大我,用点滴行动守护家乡的荣光。当每个人都用心做好分内小事,整个社会就能成就大事。每个人都是宏大叙事中的一笔,看似微小,却决定着整体的成色。也难怪赛后,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与好友说,莲花站的比赛组织得最好,是今年全省同类赛事中执行标准最高、协同最顺畅的一站。

 

 

3.淳朴民风: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

 

在这场自行车赛事前一周,我与母亲去电话,提醒她比赛会从村口的319国道经过,叮嘱她可以到村口看看,但那时老母亲却说并不知此事。

再到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再与母亲通电话聊起此事,她说村子里早传开了,还说几个平时玩在一起的老太太约好了一起去观赛。

到比赛当天,我打开直播,叮嘱母亲观赛时,她在电话那头说:“我们早就在村口了。”距离村子不远的时候,因母亲不会用手机看直播,我又与她电话说快到了,已经到了什么位置。我听到母亲与一旁的同伴说:“他讲快到了,就在前面。”随后传来一阵笑声,夹杂着对选手速度的惊叹与对路线长短的议论。

通过直播,我看到每座经过的村落,站立在赛道两旁的村民都微笑着挥手。纵然没有现场音,但通过一张张笑脸,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欢呼。这份热情不张扬,却深沉如故土的呼吸,朴素而真挚。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一场赛事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竞技本身,更在于它如何唤醒一个乡土社会的集体记忆与参与意识。从不知到期待,从旁观到融入,村民们的热情并非被动员而来,而是源自对家乡温情的本能守护。

堂妹作为志愿者,负责一个路口的秩序维护。路口一旁,恰好有一户人家。比赛那天,那户人家早早地搬出板凳,烧好茶水,招呼她和路过的观众歇脚。有不少和母亲一样年近八旬或年逾八旬的老人感慨:“真的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国际比赛。”他们布满皱纹的眼角泛着光,仿佛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曾在这条路上奔跑。我想,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体育本身,让沉寂的乡村成为世界目光的交汇点,也让寻常的日子被赋予纪念意义,以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成为连接城乡、代际与心灵的纽带

赛后,赛事组委会的一名负责人不住地称赞,莲花人民真热情,到处都是自发参与的群众,可谓万人空巷。那种热情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源于乡土深处对来客的天然敬意与好客本能。沿途村民脸上的笑容,不是表演,而是看见新鲜事物时的真诚好奇与自豪。赛事带来的不仅是短暂喧嚣,更让留守者感受到被外界注视的温暖。

 

中午时分,赛事圆满结束,我梳理着赛事经过的莲花一支枪广场、文体中心、决策广场、江西甘祖昌干部学院等一个个莲花地标,回味着直播所介绍的莲花血鸭、铁板烧、莲花炒粉等一道道莲花美食,闪烁着拼搏的选手、欢呼的观众、美丽的山水等一个个比赛画面成为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运动与文化完美融合。

好友告诉我,颁奖仪式后,不少选手表达对莲花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谢意。简单的话语,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一种文化对话的象征。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流,或许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这场自行车赛莲花站的赛事已经成为历史,但所引发的思考却会长久留存: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发展,如何在这个星球上更好地共存。或许,这就是体育赛事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力量的竞赛,更是思想的交流,文明的对话。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莲花县又将迎来新的一天。但经过这场国际赛事的洗礼,这片赣西福地已经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同时保有绿水青山、人间温情和文化自信。这种可能,值得每个人思考与追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
打开大江新闻App阅读全文
精选评论
查看更多
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同时保有绿水青山、人间温情和文化自信。
1
打开大江新闻查看全部精彩评论
大江号热榜
中秋节有感——食物里的乡愁
你笑的“江西老表”,曾托起过中国
晒秋宴
我的最美团圆瞬间
展开全部
App内打开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18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