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省级足球联赛,究竟能带来什么?
是体育场内山呼海啸的呐喊,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赛事比分,是朋友圈刷屏的进球瞬间,还是酒店爆满、高铁增开、景区人头攒动的经济效应?
或许都是。但赣超——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所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它用一颗滚动的足球,撬动了一场静水流深的社会变革;它以绿茵场为纸、奔跑为笔,书写了一部关于地域认同、文化自觉与情感连接的“在地叙事”;它让11座城市从“你是你、我是我”走向“我们”,让“江西人”这个曾经模糊的身份,变得真切而炽热。
一、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一场赛事唤醒一种身份认同
江西文化多元,但也曾陷入“认同困境”。很多人会说“我是吉安人”“我是抚州人”……,却很少脱口而出“我是江西人”。放在区域与现实层面:九江,一条腿迈入武汉都市圈;上饶,全方位积极融入长三角;萍乡,生活中更像长沙的延伸……
这不是身份的缺失,而是心理的割裂。行政区划的边界,早已筑成情感的高墙。南昌人觉得赣州“远得像外省”,赣州人眼中的南昌“只有高楼没有烟火”。彼此之间,隔着方言、习俗,甚至对“江西”二字的理解鸿沟。
这种割裂,也是中部省份的集体困境。历史上的江西,曾是“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商贸枢纽,却在近现代陷入“中部塌陷”:人口外流、产业空心、文化失语。当年轻人以“逃离江西”表达不满,当城市间仅以GDP论英雄,江西的“整体性”日渐破碎。
而赣超的出现,像一把钝刀,悄然切开了这层隔膜。
它没有文件的宏大叙事,没有资本的喧嚣造势,只有11支草根球队的自发集结:景德镇队的球衣印着青花瓷纹,新余队的队徽嵌着光伏面板,赣州队的队歌改编自客家山谣……每座城市在赛场上“自我表达”,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被看见、被理解。
其深刻之处在于:它让“江西”各地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情感载体。
9月20日晚,在南昌瑶湖奥体中心,一位赣州球迷坦言:“以前觉得南昌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这次来看球,才发现这里有我没见过的山、水、人。”这样的认知转变,并非政策推动的“被认同”,而是情感驱动的“主动融入”。
这正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现实映照:共同体的根基,不在行政边界,而在共同的情感体验。当绿茵场上的呐喊、跨城奔赴的旅程、方言间的磕绊交流成为日常,江西人便在“我们”的叙事中重新找到了归属。
更深远的是,赣超弥合了江西历史上的“共同体断裂”。
历史上,江西曾有过两次“共同体”实践:一是宋代书院文化联结的“文脉共同体”,一是近代革命锻造的“红色共同体”。但两者都未能真正实现全民参与。而赣超不同:它不是精英的独白,而是草根的合唱;不是历史的回响,而是当下的实践。
赣超的珍贵,不在于它多“高大上”,而在于它让江西人第一次在“当下”体验了“共同体”——不是“我们曾经很团结”,而是“我们正在一起创造”。
二、从“陌生人”到“一家亲”,足球成为社会认同的黏合剂
赣超不仅是一场球赛,而是一次“在场”的回归。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席”的时代。工作在景德镇,心在北上广;人在江西,梦在远方。许多人一边高喊“江西人要争口气”,一边将孩子送到外省读书,把生意做到沿海,把退休生活规划在海南。对家乡的情感,越来越像朋友圈的“点赞”——有态度,无行动。
而赣超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在场”的可能。
什么叫“在场”?就是你不再只是江西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它的“参与者”。看一场赣超比赛,你不只是看球员拼抢,更看见宜春与景德镇的年轻人同场竞技,赣州球迷为萍乡球队呐喊助威,上饶老板赞助吉安队的球衣。这些微小互动,都在悄然打破地域的隔阂。
江西11个地市,地理上山川阻隔,文化上各有特色。南昌的“省城气质”,赣州的“客家豪气”,景德镇的“陶瓷雅韵”……本是丰富资源,却也容易成为心理壁垒。以往讲“江西文化”,总像在拼图——每一块都美,却难以拼合。
赣超不一样。它用足球这一世界性语言,让11座城市的人“坐”到了同一张板凳上。球员来自各行各业:教师、医生、公务员、个体户,甚至在校学生。他们代表的不是职业,而是城市。当九江队进球,全场响彻的不只是欢呼,更是一种“我们”的认同。
这种认同,比任何口号都更真实。它击穿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陷阱——我们被算法割成孤岛,被工作压成碎片,同事只知姓氏,邻居不识面孔。而赣超用90分钟的共同体验,让陌生人在欢呼与叹息中重新“看见”彼此。
一位九江出租车司机因赣超成了“球迷向导”:他载客去萍乡看球,沿途介绍宜春明月山;回程时,乘客请他吃赣南小炒鱼,笑言“今天看球,感觉江西真近”。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重建?足球不再是消遣,而是打破隔阂的“公共空间”。
更深一层的是,它重构了“城市关系”。以往,江西城市间多是“竞争者”:南昌抢人才,赣州争项目,上饶拼文旅。而赣超让它们成了“共同体伙伴”:上饶推出“凭球票游三清山”,赣州联动南昌滕王阁夜游,新余光伏企业在赛场设展……城市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协同共生。
在流动的社会中,共同体不靠强制维系,而靠“共同在场”的日常实践。赣超,正是江西人用脚步走出的你我都“在场”。
三、从《十送红军》到《团结就是力量》,红色基因在赣超再次活化
江西的红色文化,常被误读为静止的历史遗产:纪念馆中的展柜、教科书上的字句。但赣超让红歌不再是一首歌,而成了一场呼吸、一次心跳。
在赣州主场,当《十送红军》旋律响起,四万观众自发合唱。一位老红军后代抹泪说:“我爷爷是唱着这首歌走完长征的。今天带孩子来,他们说‘这歌真带劲’。”在吉安主场,《映山红》的歌声中,年轻人举手机直播,配文“这旋律,比抖音更上头”。9月20日南昌主场,五万人齐唱《团结就是力量》,以最热血的方式诠释何为“红土地”与“英雄城”的“双向奔赴”。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纪念”,而在于“共鸣”。
赣超的智慧,在于未将红色视为“教科书”,而是让其成为“生活语言”:南昌队的口号是“八一精神,永不止步”;吉安队以热血红调喻示奋勇争先;赣州队徽将脐橙纹理与足球动态融合,呼应客家开拓的荣光。
这契合文化学者叶朗的论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的深度对话。”当红色精神从“历史叙事”转为“当下行动”,它便不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
更可贵的是,这种“活化”来自草根自发。
赣州一位中学老师带学生用足球术语改编山歌,“绿茵场上拼杀,红色基因传承”,旋律风靡校园。这不是“文化工程”,而是文化自信的自然生长:当年轻人主动说“我们也能讲好红色故事”,红色基因便真正有了新血脉。
回望历史,江西红色文化曾有两次“活化”:一次是革命时期,它是凝聚人心的旗帜;一次是改革开放后,它成为旅游经济的引擎。但赣超不同:它不是“旅游产品”,而是“生活实践”。当红色精神融入踢球、歌唱与日常,它便不再是“被讲述的故事”,而是“被活出来的精神”。
从前讲革命故事,年轻人爱听未必信;如今,他们边看球边唱红歌。革命精神,真的活在了当下。
四、从“赛事”到“体育+”,消费狂欢背后的区域协同逻辑
赣超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和文化盛宴,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经济跃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主客场制,让球迷“走出去”,也让城市“迎进来”。每一场比赛,都成为跨城交流的“公共节日”。
数据显示,首轮赛事观赛人次达6.7万,上饶单场2.1万观众直接带动高铁、机场客流峰值;南昌赛区联动滕王阁夜游,形成“白天看球、夜晚赏景”的消费闭环;周边餐饮营收翻番,酒店 预订量翻倍。
“球票变文旅卡”:在赣州,一张球票可游40个A级景区;在上饶,球迷凭票享三清山优惠;全省百余景区推出“赣超福利”,“看球+旅游”成为新消费模式。
“赣超夜市”应运而生:赣南脐橙、南昌拌粉、九江茶饼、萍乡腊肉……各地美食齐聚赛场周边,烟火升腾。球迷品美食、议赛事、叙情谊,其乐融融。
南铁开通“高铁看球专列”,社区设置“赣超第二现场”,企业组织员工集体观赛……体育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
而更深层的逻辑,是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赣超以足球为切入点,整合文旅、消费与交通资源,构建出可持续的生态闭环。
以往,江西旅游多靠“景点打卡”,游客来了就走;如今,赣超让人“留下来”。赣州“赣超主题美食街”上,脐橙摊主表示:“以前节庆才卖得好,现在每天都有人问‘球票能换橙子不?’”——消费不再是单向购买,而是双向体验。
这背后,是江西人对“区域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景德镇烧制“赣超纪念杯”销往全省,新余光伏企业赞助球队、让绿色能源融入赛场,各地景区推行“一票通游”。这不是简单的“足球+旅游”,而是以赛事激活区域资源的“内循环”。当南昌球迷为看球赴赣州,赣州游客因球赛游三清山,江西的“地理相邻”正演变为“心理相近”。
数据印证了这个转变:公开报告显示,赣超带动跨城消费,使全省文旅收入同比增长18%,远高于全国平均的8%。更重要的是,城市间从“竞争”转向“共赢”——上饶欢迎球迷,赣州迎接游客,江西的“一盘棋”在民间落子。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赣超的“体育+”实践揭示出区域协同的新路径:不靠行政指令,而靠市场机制下的“共同利益”。当城市发现“一起做”比“单打独斗”更效益显著,协同便自然发生。
从前我们总说“要协同”,却苦无抓手;如今赣超让我们尝到“甜头”。看球的人多了,大家都有收益,自然越走越近。
五、从“赣超出彩”到“江西出圈”,这是静悄悄的文化自信觉醒
赣超的热度,早已溢出省外。
有数据显示,全平台原创报道超1200篇,总阅读量突破6.2亿,直播观看量超4亿,单场最高达3000万。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纷纷报道,CCTV-13《东方 时空》聚焦赛后夜生活,光明日报称其为“新大众体育”的典范。
黑龙江、河北、新疆等地媒体加入直播,使赣超成为全国焦点。
但赣超“出彩”的,不仅是赛事,更是“江西”新形象的崛起。
以往,人们提到江西,常想到“革命老区”“中部省份”“低调内敛”。如今,通过赣超,人们看见的是一个热气腾腾、活力满满、开放自信的江西:这里有万人空巷的体育热情,有城乡联动的消费活力,有政府与民间的协同共治,更有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赣超也让江西人重新审视自我:我们不仅有红色历史,还有绿色生态、蓝色科技、金色产业;我们不仅是陶瓷、书院、客家的故乡,更拥有当代的创造力与表达欲。“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于是我们看到:南昌队以“八一精神”为魂,铿锵坚定;景德镇队青花瓷纹绣于球衣,典雅灵动;萍乡队“煤矿黑+辣椒红”,热辣鲜活;新余队“光伏之光”点亮队徽,现代锐意……这些符号并非政府指定,而是民间自发选择。它们没有谁“更江西”,却共同回答了“什么是江西”。
赣超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踢进多少球,而在于它回应了一个时代之问:在高度流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一个省份如何凝聚?一片红土地如何焕新?
赣超给了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答案:共同体,不是被规划的,而是被创造的。当南昌的教师、宜春的外卖员、景德镇的匠人,为同一支球队奔跑时,他们不是“代表城市”,而是“成为江西”;当数万人同唱红歌,他们不是“纪念历史”,而是“活在当下”;当各地球迷共品一碗血鸭,他们不是“跨城消费”,而是“心灵互通”。
这正是江西的启示,也是中国的命题。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每个都面临“如何凝聚”的挑战。江西以一场草根足球赛给出回答:用日常、微小而真挚的情感实践,让“共同体”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生活。它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绿茵场上的汗水;没有政策文件,只有球迷间的乡音;没有资本造势,只有草根的自发行动。
这令人想起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真正的共同体,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实践。赣超,正是江西人以当代生活书写的“新乡土中国”。
因此,当你说“江西人”,它不再仅是一个籍贯,更是一种情感归属;当你说“赣超”,它不再只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集体觉醒。
六、发哥发微:共同体的本质,是“我们”在一起
赣超之所以动人,不是因其完美,而是因其真实。
赣超映照出江西最深层的转变:从“沉默”到“自信”,从“观望”到“参与”,从“你是你、我是我”到“我们都是江西人”。
赣超也让我们得出深刻的认识:认同,不是在口号中喊出,而是在互动中生长;共同体,不是靠行政划出,而是靠情感联结;区域发展,未必追求“高大上”,小而美、真而切,同样能引爆巨大能量。
共同体的本质,不在于人是否在一起,而在于心是否在一起。一根球门柱,撑不起一片天;但十一座城的人一同抬头,就能看见共同的未来。
这,或许就是赣超带给江西最珍贵的礼物。